Omniscient and generally know nothing

翻自己的胡思乱想笔记的时候翻到这个摘抄:

this discovery of yours will create forgetfulness in the learners’ souls, because they will not use their memories; they will trust to the external written characters and not remember of themselves. The specific which you have discovered is an aid not to memory, but to reminiscence, and you give your disciples not truth, but only the semblance of truth; they will be hearers of many things and will have learned nothing; they will appear to be omniscient and will generally know nothing; they will be tiresome company, having the show of wisdom without the reality.

苏格拉底在The Phaedrus中所说的一段话。反对的对象是书写。
他老人家可能没有预见到后来类似的争论焦点又移到了印刷术、以及目前的电子信息。
但不知道他老人家有没有预见到无论争论焦点移到了哪里,我们这些几千年后的后人还在不断地中枪。

说到底,自己没有追本溯源地、认认真真正儿八经地思考过吸收过的知识,再多也不是自己的。而无论是何种形式的书写,更应该作为思考吸收过后的记忆辅助工具;如果只是作为临阵磨枪的口诀,即使真的用它解决了问题,解决问题的也只是这“借来”的知识,不是“过后就忘”的我们。

时而有摘抄的习惯,总是对大图书馆心存向往,也想有个无所不包的网络数据库。
中了这枪以后实在觉得惭愧,自己也不过是想拿知识来装扮贫乏的自己罢了。
they will be hearers of many things and will have learned nothing;
they will appear to be omniscient and will generally know nothing;
they will be tiresome company, having the show of wisdom without the reality.

发表在 后感 | 留下评论

好长的路

突然想起初二暑假的时候,师兄师姐回校开小讲座。
当时作为师弟师妹代表腆着囧脸也坐在台上,最后还怯怯地问了句:
“从来没有离开过家,高中过寄宿制生活的话,会不会适应不了?”

当时认真的担忧现在想来似乎还可以理解,却已忍不住扬起嘴角,想要摸摸那个胆小鬼的头。

初中的时候家住在学校以北约五百米处,连骑自行车的需要都没有。经常迟到。
后来上了高中,一小时公交路程;上了大学,两小时飞机+两小时公交路程;以及现在,12小时飞机+两小时公交路程。
渐渐连那公交部分都成了零头,才发现,不知不觉,真的走了好长的路。

从小时候不敢一个人去楼下打酱油(爹娘扼腕啊:要你何用),不敢一个人走路上学,不敢一个人坐公车、坐火车、坐飞机,不敢一个人去另一个城市,不敢一个人去另一个国家,到现在这种一身是胆的错觉。虽然是个连续的变化过程,退回到很久以前的记录点来对比的话,技能等级还真是有了长足的进步呢。

周六去斯图加特看房,买了火车票研究好了各种路线,顿时觉得自己又难得地进入了靠谱态。
(话说一个人坐六小时火车这个时间长度倒还是木有经历过~ 高铁五小时就到北京了nia!)

不过一碰到更靠谱的人就顿时萎顿成最薄弱的一环这点能不能改改。。> <~

发表在 废话两三句 | 2 条评论

A good crisis

routine在Gtalk上说起这么一句话:“Never waste the opportunities offered by a good crisis”。

我突然想起这两天自己的状态,大概也能算个微观版的个人小危机。
走进伯尔尼大教堂之前,收到了之前商谈的房东的邮件,说房子租出去了真不好意思。走进教堂的时候,肃穆的管风琴音乐响起,顿时悲伤了。
一堆一堆的事挤在一起,实习要寄合同、要办医保、要签证、要找房;semester project要交报告,要答辩;课程project要交报告,要面测;课程要考试;Vincent还发了封邮件来要我去学校拿法语课的attestation。
从伯尔尼回到洛桑,坐在火车站前边等1路车的时候,感觉怎么地在一颤一颤的,仔细一琢磨发现原来是我自己在发抖。

回到家把所有找得到的租房网站刷了一遍又一遍,越刷越心慌。明明是优先级最低的事情,却挡在最前面让我无心做其他事,更加心慌。
焦躁,低落,提不起精神,睡不着觉。连附和友人好心情的状态都达不到,越发低落。
然后前天关电脑睡觉前,终于忍不住拿出大大的记事贴把所有要做的事情一个不落地按优先级写下来。在最后的“找房子”部分还加上了一句:房子慢慢找,will be alright。接着什么正经事都不许想,爱怎么睡怎么睡。

昨天下午问小薇学了电饭煲鸡汤炖法,给自己做了鸡汤米线。还买了pain libanais,完全戳中面疙瘩控的死穴~
寄了合同和拖欠一年的留学人员登记表,写了semester project的report初稿。于是好像就渐渐平和下来了,看邮箱里租房网的newsletter的时候也居然宽心下来开始有心把玩。

越长大越觉得,有时候掉进了情绪的坑里,如果自己不去冷静下来考虑怎么爬出去,就算有人伸手援助,也是很难脱困的。
而每次闯过一个梦魇,就像是RPG里打败了某个BOSS,谁打败的,经验值就是谁的。
又想起EPFL车站地下人行道墙上写的字:The cave you fear to enter, holds the treasure you seek。
由于翻新这字也快和其他涂鸦们一起被擦干净了,但是我知道它在那里,一直在。

发表在 废话两三句 | 2 条评论

当我想家的时候

当我想家的时候,如果还不是很懒,会煮一锅妈妈风味的酱牛肉。
当我想家的时候,如果有一点点懒,会炒一个妈妈风味的蟹黄蛋。
当我想家的时候,如果很懒了,会去超市买一袋salade chinois。

发表在 废话两三句 | 留下评论

可以很长,可以很短

昨天显得十分漫长,漫长到晚上睡意朦胧的时候都开始不太确定这到底是一天还是好几天。

早上是常规地去Lab干活,不常规的地方之一是在公车上把手指夹到了,不常规的地方之二是大老板的课在昨天口试,地点就是隔壁大老板的办公室。于是各种课上的同学在等待口试的时候经常在门口晃悠,碰到几个熟一点的还要唠唠家常。结论是,完全没法安心干活。
托这个的福,倒是还和平时顶多say hi的几个同学多聊了几句,还见到了传说中的那位姓Good的同学,真是意外的收获。

比起上学期的第一次口试,这次算是顺利很多。可能是逆光的原因看不太清大老板的脸(小老板说:这才是最好的!)。每次扯啊扯啊扯到他们期望的关键词了,大老板和另一位考官Bruno就开心地一起说“Voila~”。

考完试和小老板扯谈。小老板猜我是A型血,然后得知我是B型的时候被shock到了,评论说:你一定在隐藏着什么。然后我猜他也是A型(超级认真有条理的样子啊),结果他也是B型,这次换我说:你才在隐藏什么!然后小老板意味深长地一笑:你不知道这有多难。最终结论是这是一个B型双鱼+B型双子的组合……双子啊,一向比较苦手呢,希望可以就此改观(小老板对双鱼貌似也很苦手。。)。

下午常规地去上Machine learning的课,不常规的是钟诚童鞋难得地没有来。上完课在楼下碰到希腊小哥Vassilis,说起明天的最后一节法语课,还说明天见。结果今天一觉睡过。。娘亲啊,中午的课啊。真对不起Vincent。

接着去超市买姜,想起上次在Riant Cour的1M没有找到(结果今天去的时候找到了),就决定去Ecublens的2M。懒得多走路,就弃地铁等公车。等了半天终于来了一辆,本着“大概能到吧”的大无畏精神坐了上去,走了几站发现趋势不对,赶紧在有30路换乘的站点下车换30路。于是目标又从Ecublens的2M换乘的Renens的2M,路上还找到了梁一中提到过的Maxi Kebab。自从上次搬家以后,真是好久没有去renens的2M了,Ecublens的那家到还由于偶尔去复旦双雄家聚餐会一起去逛逛。说起来,不知不觉我也变成了“只去最方便的超市”的生活几乎一成不变的人了呢,即便是在这个异国他乡。这样不好,所以还是要经常捣乱一下。偶尔恶搞自己的行车路线是一个方法,去斯图加特也是一个。

用一步一句的“你只是来买姜的”威胁着自己只拿着姜走出了超市,又用十步一句的“You promised”哄着自己回到学校参加之前报名的瑞士IT企业ELCA的宣讲会。主讲的两位小哥一个语调充满了德语味,果然是苏黎世分公司的;另一位虽然发音靠后的感觉很有法语味,英语口音却相当的好,一看简历,原来是在Oxford读了MSc和DPhil的法国人。总之听上去这家公司还挺有意思的感觉。

回到家兴致盎然地拿出之前买的特价牛肉想要煮,结果发现味道有点不对。这次果断地扔掉了。(然后今天不甘心地又去买了新的回来,是有多执念啊。)最后用看电影来哄自己开心,看了《建筑学概论》。

——————————————————————–
仔细想想为什么有的日子显得长,有的日子显得短。为什么从小到大,感觉日子过得越来越快了。
现在觉得,或许是因为我们的生活就是一个“建模板-套模板”的过程。建模板的时候一切都是新鲜的,需要很多的观察,很多的思考。而套模板的时候不再需要观察和思考,更加有效率地做完了一件事,回忆起来却显得有些干巴巴。不再需要看课表去上课,不再需要边找路边去超市……这样子的生活内容,是会被“回忆”这个过程作为冗余舍去的。
所以说,如果想让时间不要走得那么快,我们得停止每天套模板了。至少,那些通过套模板省下的时间,不要只用在“套模板式”的娱乐上面吧。

发表在 生活报告 | 留下评论

标准

什么是标准。

我在某个群体。群体里的大多数是这么做的。
于是我把它看作是标准。

身在其中时总是更加不自知,一旦变为旁观者,就会发现这事很蹊跷。
在布拉格青旅碰到的马来西亚姑娘,在说起她的某些新加坡同学常常拿她的马来式华语开玩笑时,半是好笑半是无奈地吐槽:“他们说的也不是标准华语啊。”
英国老男人Hugh Laurie在美国的访谈节目中常常被主持人调侃口音问题。他说:我知道很多美国人以为自己的口音是Scale 0,其他的都是accent,而事实并非如此。

其实哪里有什么是非对错或者高下之分,只是不同而已。
而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这种下意识的“排异”。随便回想一下,记忆里可曾有过个把小胖子、小矮子、小黑炭(包大人对不起)、“优等生”中夹杂的“差生”、活跃分子里夹杂的书呆子?
口音是个经常被拿来把玩的话题,北方人调侃南方人前后鼻音不分、平翘舌音不分、或者l/n不分、h/f不分,南方人压着一肚子“你们把自己的方言定为普通话的标准你们了不起”的火也能回上一句:你能不能把舌头捋直了说话?
烹饪也是个风口浪尖的话题。甜豆花咸豆花甜豆浆咸豆浆甜粽子咸粽子的论战已经让人疲乏了,酸甜苦辣咸,中国各地都有各地的标准,跨省游时若想好好平常当地风味,首要的任务就是抛下自己的“标准”。而这些“人民内部矛盾”到了国外又变成另外一层的“敌我矛盾”,外国人不理解中国人为什么做菜都要放那么多油,中国人不理解外国人怎么什么菜往水里一煮倒上点酱汁就心满意足。
总之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自己身边的人耸耸肩摇摇头:“你看那个人好奇怪耶。”
说到这里不由得想对近期总是被我们嘲笑的英国人民道个歉(不好意思真的笑足了一年份的量。。):虽然总是笑你们的黑暗料理,可能从你们的角度来看,中国料理才是黑暗界的一朵奇葩。

———————————————
什么是好的选择。

我做一件事。之前有很多人也做过这件事。他们之中最优秀的部分大都选择了某样东西。
于是我把它看作是好的选择。
又或许我只是想要通过它来证明自己和那些人一样优秀罢了。

有时候觉得,世界上的“人生攻略”是不是太多了。
有时候还想问:你确定你的人生和我的人生是同一款游戏吗?

我想做这样的人,不活在社会的认同感里,不去复刻别人的“成功模板”。Be comfortable with who I am.
我想这样去爱一个人,不去审核其符合多少条“好恋人的标准”,不在乎其在统计学意义上处于正态分布的哪个角落。Just love you as you are.

发表在 废话两三句 | 6 条评论

洛丽塔

蛇蛇在微博上说电饭煲真是懒人神器,瞬间惺惺相惜之情难以用正常语言表达,蹦跶成以下句子来ws洛丽塔。

电饭煲,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用人话来说,就是:“你这个吃货是想要懒死啊”。 ^___^

发表在 废话两三句 | 2 条评论

铁打的留学生

某一日冰箱门没关严,发现的时候里边已被长时间发光发热的灯泡烤得暖洋洋的。
不知是否是这个原因,向来挑战保质期而毫发无伤的记录终于在昨日被打破了。

某种不常出现的状态一旦出现,总能牵牵扯扯地勾起从前有此相同状态时的回忆。
想起小时候,是躺在家里的床上,爸爸妈妈坐在身旁一边掖被角,一边哄着吃饭。我大概是撅撅嘴,往被子里躲着:没胃口..> <
想起大学的时候,数据结构算法期中考试前夜突生顽疾,寝室的另三个好姑娘毅然抛下书本和床送我去校医院急诊。然后第二天早上醒来时在寝室床上翻来覆去滚了十分钟,突然意志力战胜了顽疾,活蹦乱跳地去考试了。话说回来,每当谁碰到个小病小痛的时候,这些个平时热衷于玩“看谁先饿死”的游戏绝不第一个下去吃饭的姑娘们总会心软地一反常态,毫无怨言地去带饭。

眼下父母远在家乡,自己一人住一个单间,卖萌无人看,索性省去此步骤。该起床起床,该吃药吃药,该做饭做饭。
并非体质上有何加强,只是意志品质上有所提升。
不过任凭是铁打的留学生,挑战保质期这种事,以后还是不要做了。
爹娘听到的估计得要磨刀霍霍:“谁让你欺负我们女儿的!?”

发表在 生活报告 | 留下评论

平静的早晨

昨天做了个很无助的梦。

完全没有出路的感觉,急得只想哭,满脑子祈祷这是梦这只是梦醒来就好了。
醒了很多次,但每次都还是困在一个函数的回溯里。

最后终于跳回到主函数,真的醒了。
睁开眼睛躺在床上,突然觉得生活很平静很美好。

难得一次早上起来不是一种“姐要死了”的状态。
难得一次醒来时不想闭上眼睛再睡个回笼觉。
啊不对,已经不是早晨了。

发表在 生活报告 | 留下评论

Delay以及不可量化

Sims是我最喜欢的游戏之一。但是到了瑞士以后,却渐渐没了热情下手,说起来大概是因为现实生活越来越像游戏的缘故吧。

原本觉得NPC动作和语言“不够贴近生活”,现在觉得把他们放到身边也不会觉得有多奇怪。开始会用游戏里的小砧板切菜、用电炉和烤箱做饭,也渐渐习惯起那些“奇怪的住宅区布局和诸如烤肉架之类的家庭生活设施”。说到底,Sims果然Simulate的是西方人的人生呢。

然而在“现实版的Sims”体验中,也渐渐发现一个问题:如果我是游戏中的那个第一人称sim,游戏外作为“神之手”的我估计要痛心疾首了。
来历数一下我在游戏中最担心的sims的缺点吧:
-一没事做就开电脑玩
-回家途中打开mp3就开始瞎晃发呆忘了继续回家
-吃垃圾食品:饿得快胖得快
-不勤于打扫
-脏衣服乱扔不洗
-不把当天的学习任务完成
基本上,如果要容忍sim继续这么存活,唯一的方法就是开启age off模式,让大家长生不老了。

悲剧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我经常就是这么个生活状态,而且总是很难保持游戏中做某件事的热情。
于是不由得想,游戏中的生活和现实生活不同在哪里。拍拍脑袋想出了以下两点。
其一,必然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不用身体力行地去做那些麻烦的事,却能得到“结果”。
其二,则是本文标题:Delay以及不可量化(扯了半天终于点题了)。

先说说“不可量化”。
出于计算机的固有属性,无论是RPG还是战棋还是模拟经营甚至是恋爱养成游戏,总是会把各项技能、属性量化成数字,让人一目了然。同时,完成某种任务所需的能力值要求,以及提升能力值所需的方法也都是可以清楚地获知的。于是,“我的状态”-“到达目标的方法”-“目标状态”就形成了一条清晰的任务链。而现实生活中,各种能力都很难量化,无论是自身能力、“成功”所需能力还是做某件事可以获取的能力增长。于是我们常常处于一种不知己也不知彼的迷茫状态。

然后是delay,可怕的delay。
在游戏中,大都是完成某件事就会获取相应的奖励或是能力提升,“打怪”就会加经验,经验到了就会升级。即便有delay也是已知时间的“预定内”delay,所以不会影响它的激励效应。而生活中,delay总是神出鬼没且无处不在。比如学习,往往是上个月努力学习了,月考没考好,这个月啥都没干,成绩倒意外得好;或者减肥,前一阵子吃了一大堆没见长胖,近期开始减肥了反而体重上涨;又或者追一个姑娘,对她千依百顺的时候人不理你,一阵子不搭理倒谈得来许多。这统统都是delay的作用啊!!它的可怕在于,打击你的积极性,在你一腔热血的时候给你浇上一盆冷水;而且,它究竟打算delay多久,我们是无从得知的。这就打乱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链,让我们迷失在“事倍功半”的打击和“事半功倍”的得瑟里。

又或者,生活本身也是一个性格恶劣的“神视角”游戏玩家,他知道一切数据,而我们只是他手下蒙昧的sims。
而他在处理我们的交互请求时,总是不厌其烦地一再试探我们:你确定一定以及肯定想要这么做?

Distraction & Time,
最难缠的对手,莫过于此。

发表在 废话两三句 | 2 条评论